年轻人爱上“无痛当妈”
吃饭前先拍下“宝宝”跟食物的合影、旅游时镜头对焦的是可爱“崽崽”、生日时还要和“娃娃”一起在餐厅切庆生蛋糕……然而这些备受年轻人宠溺的“崽崽”们可不是真正的小孩,而是萌感十足、触感柔软的棉花娃娃。
从追星应援产物到二次元同人二创制品,再到无属性棉花玩偶,棉花娃娃凭借可爱软萌的外表、能够自由装扮的高可玩性,以及能够提供情感陪伴和治愈减压的情绪价值,俘获了大批年轻消费者的心。与此同时,棉花娃娃的火爆也带火了娃衣、娃包、娃娃妆发等各类衍生品市场。
*受访人供图
在“谷子经济”的催化下,棉花娃娃、娃衣等成为潮玩市场中不断增长的热门品类。在柔软的棉花娃娃之上,愿意为热爱买单的年轻人们助推出一个又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文化产业。
从娃娃到娃衣,养娃到底有多“烧钱”?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棉花娃娃可以根据其生产来源和授权情况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由娃妈们自行定制或拼团生产的棉花娃娃,另一种则是影视制作方、娱乐品牌或潮玩品牌通过IP授权或原创设计发布的官方周边棉花娃娃。
开团定制的棉娃价格主要根据娃娃的尺寸大小、使用的布料成本、工艺复杂性、成团人数等因素而变化。通常情况下,棉花娃娃售价在40元到100元不等,有些尺寸比较大或者设计较为精致的棉娃售价可能会更高。
*受访人供图
娃妈“橘子”告诉惊蛰研究所,“我手上最便宜的一个20cm的娃娃价格是56元包邮,因为当时销售量达到了3000个以上;手里最贵的非官娃是124.9元,是一个狐狸崽崽,因为加了兽耳、兽尾还有牛奶丝头发,而且额外的工序比较多,所以价格比较高,最后还等了8个月才出大货”。
热潮渐退,小棉娃如何撑起大生意?
《2023年中国新消费趋势白皮书》显示,娃圈内的主要消费者00后人数渗透率快速增长,消费金额在近两年同比增长超过146%,平均购买单价同比增长超过32%。市场数据则显示,2023年,中国棉花娃娃市场规模已达112亿元,2016-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11%,预计2025年将突破150亿元。
尽管整体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对于一些制作棉花娃娃和娃衣的中小商家而言,盈利似乎并未因此变得更加容易。
*惊蛰研究所摄
一方面,随着市场的成熟,从约稿到打样、出货,棉花娃娃和娃衣的制作流程和工序已经逐渐透明化和系统化,其成本结构也越来越透明,这也使得娃厂、工作室的定价策略变得更加困难,难以维持较高的利润率。
许多棉花娃娃的玩家在买娃、养娃的同时,也曾尝试直接对接娃厂定制娃娃或娃衣,对于制作娃娃或娃衣的费用大多了然于心,因此在网购棉花娃娃、娃衣时也知道商家的大致溢价情况。